记者 吴秀霞
“当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突破,为生产力的质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加速了新技术的应用,也为传统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新思路。”近日,米博·体育,米博(中国)党委常委、副校长叶永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看法,并强调人工智能、数字化和新能源等领域中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他认为,跨界融合在推动生产力的质变中非常关键,特别是在海洋新能源领域,需深度融合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产业转化和效益提升。
创新在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叶永林表示,创新在引领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体现在四个关键方面:一是强化人才激励,通过培养和引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活力;二是加快技术变革,通过基础创新和实用技术的结合,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尤其要面向实用、工程和产业,推动技术成熟并检验成果,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动能;三是围绕产业培育,扩大新质生产力的规模,发挥高校在新能源、智能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抓住光伏、风能、储能等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培育机遇,成为技术链、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四是完善机制体制,确保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孕育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源头活水。高校发展生产力,首先是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叶永林表示,江苏科大在新能源、智能技术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在新能源领域,江苏科大拥有光伏、风能等技术的良好基础,并正在与产业界紧密合作,推动技术转化和应用。在智能技术方面,江苏科大正致力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在各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焊接技术等传统领域的转型升级。
“以前焊接任务重质量结果,现在强调围绕质量控制、取得过程数据,形成全过程数据化、智能化。”叶永林认为,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是推动船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而数字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江苏科大的教学与科研紧密围绕行业服务,积累数据和经验,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基础。以焊接专业为例,需重新梳理工艺,提取焊接过程中的数据,形成数据库,为质量保障和人工智能应用奠定基础。
技术与应用深度融合是关键
江苏科大在新能源领域拥有全面的专业覆盖,这使其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解决诸如深海能源、信号传输中接头等关键技术难题。
“以前高校更多地关注从实验室到课题的转化,但现在必须更加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叶永林表示,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的成熟度不能仅仅停留在样机或样品阶段,而必须将技术从实验室样机阶段逐步推进到工程样机海试等阶段,并最终实现与产业的对接,真正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技术的有效转化。他认为,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痛点,来推动技术的实际应用和转化。同时,高校也应该注重自身技术的更新和升级,以确保在新能源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加速推进和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海洋储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关键竞争点。叶永林指出,尽管过去深海温差能发电技术曾受到关注,其利用深海与海面水温差异发电的原理具有创新性,但电能输送的困难以及获取过程的复杂性使其相较于陆地电能的便捷获取显得不够理想。因此,就地储能技术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这一领域尚待深入探索与突破。
尽管海洋新能源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迅猛发展预示着其巨大的潜力。江苏科大在新能源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年初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标志着学校新能源团队及相关合作伙伴在高功率重量比柔性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未来可以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探索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目前,江苏科大正积极致力解决新能源发电后的电能储存问题,加大与高校院所及产业界的沟通合作力度,积极探索风电、光伏、温差能等多种发电方式的储能技术,力求在海洋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上取得突破,期望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将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新能源领域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叶永林强调,高校应转变以往侧重于教学和探索性研究的倾向,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通过跨学科合作和打通产业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海洋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持续壮大。
中国船舶报2024年5月24日头版 http://zgcbb.cnepaper.com/zgcbb/html/2024-05/24/content_136185_17449320.htm